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突然握手言和,达成六项合作协议。莫迪政府刚刚对华示好,转头就发现南亚棋局早已不是印度说了算。原来中国没上当,真的留了后手?
观察者网消息称,日前,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突然现身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双方一口气签署了六项合作协议,甚至连官员互免签证这种深度互信的措施都包括在内。
这一举动直接打乱了印度政府的战略部署,让莫迪措手不及。印媒更是声称:南亚地缘政治恐生变!
要知道,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两个伊斯兰国家,历史上可是积怨已深。1971年孟加拉独立战争期间,双方兵戎相见,结下了难以化解的心结。
整整半个多世纪,两国高层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往来,更别说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了。如今这场突如其来的“破冰之旅”,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历史性访问的时间点相当微妙。正好选在中国外长王毅时隔三年多访问印度之后,当中印两国刚刚在经贸和边境管控等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之际,让莫迪政府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上,就在今年6月,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高级官员就在云南昆明举行了一场三方会谈。
当时中国副外长孙卫东明确表示,中方愿意为两国深化合作提供支持。仅仅过去两个月,孟巴关系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其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中国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强行推动两国和解,而是在尊重双方主权的前提下,扮演了一个温和的推动者角色。既不过度干预,又不袖手旁观,这种恰到好处的外交艺术,让孟加拉和巴基斯坦都能感受到中国的诚意。
可以说,中国早有行动,南亚这盘大棋其实早就下活了!
相比之下,印度长期以来对南邻国家采取的高姿态做法,反而让这些国家心生抵触。
从孟加拉国的角度来看,与巴基斯坦改善关系完全符合其国家利益。
去年11月,两国私营贸易商就率先打破了僵局,实现了直接进出口贸易。今年1月,商业和货运直航航班也顺利开通。这些民间往来的成功,为高层政治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巴基斯坦而言,改善与孟加拉的关系同样意义重大。这不仅能够扩大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外交空间,还能通过孟加拉国更好地接入区域经济合作网络。
再加上中国提出的中孟巴三方合作框架,让两国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印度与孟加拉国的关系却在悄然生变。
自从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下台后,印孟关系明显冷淡。此前孟加拉国还曾公开要求印度制止逃往印度的孟方政治人士从事反孟活动,这一事件暴露出两国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实际上,不仅仅是孟加拉国,尼泊尔、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近年来都在不同程度地疏远印度。
这些国家虽然重视与印度的关系,但也不愿意被绑在印度的“战车”上,更倾向于采取多元平衡的外交策略。
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不选边站、不搞对抗的合作方式,逐渐赢得了南亚国家的信任。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多年,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中国长期给予孟加拉国贸易优惠,援建的基建项目明显改善了当地的交通和电力状况。
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成为中国在南亚外交的坚实基础。
反观印度,虽然一直自诩为南亚霸主,却常常忽视邻国的利益诉求。印度总是试图主导地区事务,甚至将南亚视为自己的“后院”,这种态度难免引起周边国家的不满。
此外,印度在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也是促使其南亚盟友离心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王毅外长访印时,印度外长苏杰生当面表示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王毅刚离开,就有印度官员出面“澄清”,声称要继续与台湾民进党当局加强所谓合作。
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让周边国家不得不思考印度的可靠性。
如今孟巴两国走近,可以说是南亚国家寻求战略自主的一个明显信号。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南亚的“后手”布局体现了其长远的外交战略。
中国并不将中印关系改善与和其他南亚国家的合作挂钩,而是双轨并行:一方面与印度发展务实合作,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的关系。
这种多元平衡的策略,既保证了中国在南亚的外交主动性,也为地区合作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未来南亚地区格局很可能继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中孟巴三方合作模式有望进一步深化,这将为地区合作提供新的平台和机遇。如果中印关系能够沿着理性轨道发展,同时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合作也能持续推进,那么南亚很可能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架构。
对印度而言,现在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对抗中国,而是如何调整自身定位,真正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邻国相处。如果继续抱着霸主心态,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只会继续流失。
莫迪政府是时候清醒了:南亚不再是印度一家独大的舞台,而是一个需要合作与共赢的多元空间。
这场悄然发生的南亚外交变局,再次证明了中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外交理念的生命力。从沙伊和解到孟巴走近,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真正的大国外交,不是强行主导,而是创造共赢。
股票配资网站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